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文章类型: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中医院
[2]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
[3]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
[4]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出处:
ISSN:
关键词:
湿温
湿热
外感热病
内伤杂病
病因
病机
病证
摘要: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774411,82074522,8180416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9A1515012043,2018A030310531);;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岭南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编号:2020B1111100007);;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102010247);;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编号:20201146);广东省中医院拔尖人才科研专项(编号:BJ2022KY10);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资助项目(编号:YN2019ML13);;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与高水平大学学科协同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21xk22);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2]广东省中医院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4]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宁百乐,邓启粤,纪雪梅,等.湿温、湿热辨析及其临证意义[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1):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