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文章类型: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中医院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中医院
[3]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
[4]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深圳医学信息中心
出处: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7):1581-1589.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多中心数据采集系统
中医证型研究
湿阻证
气虚证
血瘀证
摘要: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临床诊疗数据,探讨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对IMN中医证型的认识,为研究IMN的主要病机和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基于IMN临床研究电子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多中心来源的187例IMN患者的临床诊疗数据,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根据IMN的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高风险组3组,并根据地域将患者分为广东组和黑龙江组2组,分析不同IMN的危险分层及地域对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1)中医证候分布情况:187例患者中,分布频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小便混浊或有明显泡沫尿167例(89.30%),舌苔腻、舌胖大或齿痕158例(84.49%),水肿134例(71.65%);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湿阻证频次最高,共169例(90.37%),其次为气虚证165例(88.24%)、血瘀证89例(47.59%)。(2)分组情况:187例患者中,低风险组102例(54.54%)、中风险组54例(28.88%)、高风险组31例(16.58%);广东组147例(78.61%),黑龙江组40例(21.39%)。(3)IMN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中,在IMN的危险分层方面,低风险组患者中湿阻证的占比为83.33%(85/102),中风险组为98.15%(53/54),高风险组为100.00%(31/31),3组患者的湿阻证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地域方面,广东组和黑龙江组的瘀血证比例分别为55.10%(81/147)和20.00%(8/40),不同地域的血瘀证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兼夹证型方面,高风险组的气虚血瘀湿阻证比例[64.52%(20/31)]明显高于低风险组和中风险组的34.31%(35/102)、38.89%(21/54);广东组的气虚血瘀湿阻证比例[46.94%(69/147)]明显高于黑龙江组的17.50%(7/40),而气虚湿阻证比例[31.97%(47/147)]明显低于黑龙江组的60.00%(2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归纳和分析了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湿证在IMN疾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这对于进一步揭示湿证内涵、促进IMN中医证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974565);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编号:SZ2021ZZ02,SZ2021ZZ09,SZ2021ZZ36);
2020 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编号:2020B1212030006);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
202102010212,202102020529);广东省中医院博士后专项科研课题(编号:10814)
第一作者:
张铭睿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通讯作者:
黄小燕
通讯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3]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张铭睿,洪晓帆,包崑,等.基于多中心疾病登记系统的膜性肾病中医主要证型分布特征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7):1581-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