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文章类型: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广东广州 510120
广东省中医院
[2]广州中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120
广东省中医院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26(4):429-432.
ISSN:
1008-9691
关键词:
登革热
血小板减少
中医
辨证治疗
摘要:
目的 分析登革热伴血小板计数(PLT)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明确诊断为登革热1 5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伴PLT减少将患者分为登革热伴PLT减少组(1 211例)和不伴PLT减少组(359例);根据中医辨证处方中是否采用凉血散血药(组成:赤芍、牡丹皮、生地黄、丹参、犀角等)分为凉血散血组(492例)和非凉血散血组(719例).对比分析登革热伴PLT减少组与不伴PLT减少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中医辨证、处方特点等,以及凉血散血组与非凉血散血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PLT水平的差异.结果 登革热伴PLT减少组患者出现皮疹、出血、WBC减少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比例均较不伴PLT减少组明显增加〔皮疹:61.4%(744/1 211)比14.8%(53/359),出血:7.3%(89/1 211)比1.1%(4/359), WBC减少:88.2%(1 068/1 211)比60.4%(217/359),AST升高:41.0%(497/1 211)比29.5%(106/359)〕;伴PLT减少组PLT、WBC均较不伴PLT减少组明显降低〔PLT(×109/L):74.2±27.5比166.6±42.8,WBC(×109/L):2.1±1.6比6.4±3.7〕,AST较不伴PLT减少组明显升高(U/L :69.6±34.1比52.6±26.1,P<0.05).登革热伴PLT减少组和不伴PLT减少组中医辨证常见证型主要为卫气同病〔分别为425例(占35.1%)和147例(40.9%)〕;登革热伴PLT减少组和不伴PLT减少组所用中药方剂主要为银翘散〔分别为132例(占10.9%)和46例(12.8%)〕.凉血散血组与非凉血散血组合并使用升高WBC、PLT药物比例及治疗后W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凉血散血组治疗后WBC、PLT水平及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的比例均较非凉血散血组明显升高〔WBC(×109/L):4.5±3.1比3.2±2.4,WBC恢复正常比例:42.7%(210/492)比33.1%(238/719);PLT(×109/L):85.9±26.2比79.3±24.8,PLT恢复正常比例:41.1%(202/492)比27.5%(198/719),均P<0.05〕.结论 登革热伴PLT减少者更易出现皮疹、出血等症状,中医辨证以卫气同病、气血两燔、瘀毒交结为多,凉血散血可能有助于患者WBC、PLT的恢复,对减少重症登革热如出血等症状有重要意义.
基金:
广东省科技专项基金(2013A020229007),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技研究专项(YK2013B2N04)
基金编号:
2013A020229007
第一作者:
覃小兰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广东广州 510120
通讯作者:
张忠德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覃小兰,刘云涛,郑杰超,等.登革热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治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26(4):42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