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刘凤斌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例系列挖掘分析和经验总结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academic thoughts of Professor LIU Feng-bin on case serie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based on data mining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Pubmed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东广州,510405 [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3]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510006
出处:
ISSN: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病例系列 临床经验 学术思想 数据挖掘 Logistic回归 脾虚 气逆

摘要:
为了总结刘凤斌教授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和专家访谈结合设计,首先回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资料,提取所用中药、疾病、证型、医疗费用和药物数量等信息,数据整理后采用统计描述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证型和初步的主药及加减变化;然后进行专家访谈讨论形成最终的证型及用药.结果共收集到11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资料,平均年龄(48.97±13.13)岁,男性35人(31.3%),女性77人(68.7%).包含肝胃不和证(40例,35.7%)、肝胃郁热证(26例,23.2%)、气阴两虚证(19例,17.0%)、脾虚湿热证(17例,15.2%)、脾胃不和证(10例,8.9%)共5种证型,共用80味中药,其中26味中药在各个组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进行数据整理,以各证型为因变量,纳入前23味中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形成各证型下的加减用药变化.专家评阅修改后认为病因与情志内伤、饮食失调、久病劳累有关,病机是“脾虚气逆”,删除脾胃不和证,确定了4个证型10味主药,包括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浙贝母、海螵鞘、枳壳、沉香、蒲公英、栀子炭,并确定了加减变化和心理饮食干预等综合诊疗措施.该研究基于临床实践数据和专家访谈信息总结了刘凤斌教授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思想经验,设计严谨,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基金:
语种:
PubmedID: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广东广州,510405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