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椎-基底动脉夹层致缺血性卒中31例临床分析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31 cases of ischemic stroke due to 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三科,广东 广州510000
出处:
ISSN: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夹层 缺血性脑卒中 梗死机制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28例,颅内组25例,颅外组6例.28例后循环脑梗死机制比较,血栓栓塞致脑梗死颅内组(0例)和颅外组(3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17例,均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颅内组抗凝治疗1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2例,颅外组抗凝治疗4例,抗血小板治疗0例,颅内组、颅外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中,夹层动脉瘤16例,管壁增厚或双腔5例,狭窄型6例,闭塞型4例,颅外组和颅内组夹层影像学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VBAD与颅外VB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不同,颅外主要为栓塞性梗死,颅内主要为穿支闭塞性梗死.VBAD保守治疗中,颅内病变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颅外病变治疗以抗凝治疗为主.积极治疗能改善VBAD致脑梗死神经缺损症状.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三科,广东 广州51000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20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6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