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沈氏女科辑要》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果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则发为带下病.带下病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如《女科证治约旨》曰:“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本文讨论的是狭义带下病.带下病主要是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西医学中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可参照本病治疗.带下病具有慢性、难治愈、易复发等特点.而中医对于带下病慢性期的辨证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