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登录
|
帮助
首页
高影响力文章
专家学者
组织机构
临床试验注册
专利标准
指南共识
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成果统计
标题
作者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关键词
文摘
刊名
ISSN
WOS号
PMID
DOI
检索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浅议《伤寒论》中生附子应用及临床体会
10
|
认领
|
导出
|
链接全文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期刊
文章类型:
作者:
陈务华[1]
*
;
潘宗奇[2]
;
陈秀玲[3]
;
李宝国[1]
;
冯贤慧[2]
;
机构:
[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95
[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广东省中医院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360
出处:
新中医.2014,46(06):240-241.
DOI:
10.13457/j.cnki.jncm.2014.06.112
ISSN:
0256-7415
关键词:
伤寒论
生附子
应用
配伍
毒性
摘要: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辛温有毒.《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附子在《伤寒论》中使用率颇高,这是其他单味药不可比的,可见其功效的卓越,被誉称为“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明·虞抟认为,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语种:
中文
第一作者:
陈务华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95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陈务华,潘宗奇,陈秀玲,等.浅议《伤寒论》中生附子应用及临床体会[J].新中医.2014,46(06):240-241.
相关文献
[1]《伤寒论》清热法中“角药”的配伍运用分析
[2]《伤寒论》中半夏、人参与甘草配伍的应用规律
[3]《伤寒论》方前冠大小字样的内涵与意义
[4]论《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及临床应用
[5]附子的毒性及临床应用浅析
[6]《伤寒论》下法在急重症中的应用
[7]煎煮时间及配伍对不同剂量附子煎煮液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8]论盐及其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9]《伤寒论》动脉的内涵与临床应用
[10]《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辨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