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登录
|
帮助
首页
高影响力文章
专家学者
组织机构
临床试验注册
专利标准
指南共识
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成果统计
标题
作者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关键词
文摘
刊名
ISSN
WOS号
PMID
DOI
检索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消渴从阳虚论治临床体会
10
|
认领
|
导出
|
链接全文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期刊
收录情况:
◇ 北大核心
文章类型:
作者:
刘志龙[1]
*
;
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珠海,519015
珠海院区
广东省中医院
出处:
江苏中医药.2007,39(12):2-3.
DOI:
10.3969/j.issn.1672-397X.2007.12.002
ISSN:
1672-397X
关键词:
消渴
阳虚
中医药疗法
摘要:
历代对消渴病机的认识,多以阴虚燥热立论,诸般变化,不外肺燥、胃热、肾虚,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所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此类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近代许多书籍教材,论及消渴,多偏执阴虚燥热之说,而滋阴清热一法,则成为消渴的唯一正治大法.
语种:
中文
第一作者:
刘志龙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珠海,519015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刘志龙.消渴从阳虚论治临床体会[J].江苏中医药.2007,39(12):2-3.
相关文献
[1]从阳虚论治消渴病初探
[2]消渴从阳虚论治临床体会
[3]消渴
[4]“消渴病痹症诊疗方案验证方案”临床验证480例疗效分析
[5]从阳虚论治失眠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6]扶阳法治疗盗汗探讨
[7]"消渴脉"述古
[8]尿毒康对慢肾衰阳虚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表达的影响
[9]尿毒康治疗脾肾气(阳)虚兼瘀浊内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10]温阳健脾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1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