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文章类型:
机构:
[1]广州海军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318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510120
广东省中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通脉注射液/药理学
脑缺血/中药疗法
黄芪/治疗应用
益母草/治疗应用
谷氨酸/分析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摘要: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皮质谷氨酸(Glu)含量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活性变化,旨在探讨通脉注射液对缺血性中风后兴奋性毒性作用可能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结扎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放免法测定皮质中Glu和NMDA受体的活性,观察脑缺血后Glu和NMDA受体变化及比较通脉注射液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皮质Glu含量显著升高、NMDA受体活性上升,通脉注射液组大鼠皮质Glu的含量和NMDA受体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兴奋性毒性作用产生,以黄芪和益母草为主的通脉注射液能够通过减弱缺血再灌注后的兴奋性毒性过程,从而起到保护脑皮质的作用.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海军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318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朱兆洪,丁柱,刘茂才.通脉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兴奋性毒性作用的干预机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3):227-22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