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登录
|
帮助
首页
高影响力文章
专家学者
组织机构
临床试验注册
专利标准
指南共识
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成果统计
标题
作者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关键词
文摘
刊名
ISSN
WOS号
PMID
DOI
检索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基于圆运动理论浅析《伤寒论》补法中角药的运用
11
|
认领
|
导出
|
链接全文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期刊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文章类型:
作者:
张琳琳[1]
*
;
李石兰[2]
;
朱金玲[2]
;
汤顺莉[2]
;
陈国铭[2]
;
彭文婉[1]
;
李丹[2]
;
鲁嘉欣[2]
;
方彩珊[2]
;
梁妙珍[2]
;
徐笋晶[3,4]
;
刘敏[3,4]
;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广东省中医院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3]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广东广州510405
[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2020,47(03):79-81.
DOI:
10.13192/j.issn.1000-1719.2020.03.024
ISSN:
1000-1719
关键词:
伤寒论
补法
角药
圆运动理论
摘要:
角药即三味药之间的系统配伍,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将彼此中药性味、七情、归经的异同转化为优势,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方剂配伍,提高临床效率。而角药首现于《伤寒论》,并且广泛体现于张仲景提倡的八法中,其中在补法中,张仲景对角药的配伍范围甚广,配伍思维极为巧妙。角药,以三为要,秉承"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1],构成三味中药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完整的圆运动,用圆运动理论阐释《伤寒论》补法中角药的运用规律,更有助于后代人理解张仲景关于角药配伍的思想过程,以便后人借鉴。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767);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16KQNCX021);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04010277);大学生创新项目(201810572262);
语种:
中文
第一作者:
张琳琳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通讯作者:
刘敏
通讯机构:
[3]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广东广州510405
[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张琳琳,李石兰,朱金玲,等.基于圆运动理论浅析《伤寒论》补法中角药的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03):79-81.
相关文献
[1]《伤寒论》清热法中“角药”的配伍运用分析
[2]运用圆运动理论治疗失眠体会
[3]圆运动理论在防治亚健康中的价值
[4]杨志敏从圆运动理论解析失眠病机
[5]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齐玉茹运用大柴胡汤诊疗经验
[6]《伤寒论》恶寒证辨治浅析
[7]《伤寒论》和法辨析
[8]试论《伤寒论》六经生理
[9]《伤寒论》和法辨析
[10]论《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