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登录
|
帮助
首页
高影响力文章
专家学者
组织机构
临床试验注册
专利标准
指南共识
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成果统计
标题
作者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关键词
文摘
刊名
ISSN
WOS号
PMID
DOI
检索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论《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当为鲜半夏
14
|
认领
|
导出
|
链接全文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期刊
文章类型:
作者:
贺华[1]
*
;
刘闯[2]
;
王保华[3]
;
池晓玲[1,4]
;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广东省中医院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 广州 510405
[4]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20
广东省中医院
出处:
亚太传统医药.2019,15(12):63-65.
DOI:
10.11954/ytctyy. 201912021
ISSN:
1673-2197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鲜半夏
生半夏
摘要:
现代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半夏为生半夏,又因生半夏有毒,多以制半夏代替使用,然而这可能是一个误区。为研究《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使用情况,对含半夏的条文、半夏的炮制方法、相关古籍和半夏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认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半夏为鲜半夏,而非生半夏。此外,实测考证《伤寒杂病论》常规用量半升鲜半夏约等于51g,晒干后约得生半夏23g。对原著中半夏的重新认识,有利于还原张仲景使用半夏的方法,并为经方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181096);
语种:
中文
第一作者:
贺华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通讯作者:
池晓玲
通讯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4]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120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贺华,刘闯,王保华,等.论《伤寒杂病论》中半夏当为鲜半夏[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12):63-65.
相关文献
[1]浅探《伤寒杂病论义疏》的学术思想(上)
[2]浅探《伤寒杂病论义疏》的学术思想(下)
[3]《伤寒杂病论》对《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4]《伤寒杂病论》柴胡类方去渣再煎机理初探
[5]三焦学说的传承与演变探析
[6]张仲景肺病从脾胃论治探讨
[7]生半夏在痰证中应用
[8]许家栋教授基于《伤寒杂病论》阐析续命煮散之理法内涵
[9]生半夏与制半夏对寒饮蕴肺型大鼠祛痰疗效比较
[10]我院门诊处方生半夏与生附子使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