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登录
|
帮助
首页
高影响力文章
专家学者
组织机构
临床试验注册
专利标准
指南共识
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成果统计
标题
作者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关键词
文摘
刊名
ISSN
WOS号
PMID
DOI
检索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胸痹心痛络风内动证诊断专家共识
15
|
认领
|
链接全文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指南
团体作者: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
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刊名:
中国循环杂志
ISSN:
1000-3614
年份:
2014
期:
z2
页码:
147-150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14.z2.031
关键词:
胸痹心痛
络风内动
共识
摘要:
1前言<br>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也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1]。近年我们发现,部分胸痹心痛患者的病机难以用传统的正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来解释,使用常规的扶正、化痰、活血、祛寒等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疗效,针对这些辨治难点需要凝炼更贴切的病机描述,需要探索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治疗方法。我们根据这部分患者临床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病程迁延反复、发病时作时止等特点,认为符合中医风邪致病特征。胸痹心痛属于络脉为病,经云“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说明络脉为病变化无常。风性“数变”,络病“无常”,据此提出胸痹心痛络风内动病机理论[2-8],认为络风内动是当代胸痹心痛的重要病机之一,并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祛风通络法”治疗胸痹心痛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9-12]。另有诸多临床报道显示,使用“风药”可提高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13-21]。因此,建议将络风内动证作为胸痹心痛的一个证型。
语种:
中文
收录情况:
◇统计源期刊
◇北大核心
◇CSCD-C
专家组成员: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
陈可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李德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郭维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王硕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林钟香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张文高
(山东中医药大学)
史载祥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王阶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范维琥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王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毛静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史大卓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商洪才
(天津中医药大学)
张敏洲
(广东省中医院)
安冬青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雷燕
(中国中医科学院)
刘国正
(中医杂志社)
朱明军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王振涛
(河南省中医院)
刘红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王晓峰
(新疆自治区中医院)
李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徐惠梅
(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
何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王亚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赵明君
(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李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雪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本院专家组成员:
张敏洲[15]
(广东省中医院)
通讯作者:
王显
(wx0515@hotmail.com)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邓铁涛,王永炎,陈可冀,等.胸痹心痛络风内动证诊断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14,(z2):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