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内微钙化与病理类型、新辅助化学治疗(NACT)反应的相关性,微钙化的改变模式与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NACT的103例患者共10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分为微钙化组与无微钙化组,比较2组病例的乳腺密度、病灶大小,X线片内是否腋下淋巴结增大、肿瘤的分期、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理分子分型以及对NACT反应间的差异。结果 106例乳腺癌中,含有微钙化49例(46.2%),无微钙化57例(53.8%)。微钙化组与无微钙化组在乳腺密度、X线片内是否腋下淋巴结增大、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组织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微钙化组乳腺癌患者的病灶直径大于无微钙化组,2组对NACT的治疗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微钙化组的完全缓解率较高(P均(0.05)。微钙化组乳腺癌患者中,不同病理分子分型如ER阳性者与阴性者、PR阳性者与阴性者、HER2阳性者与阴性者以及不同治疗反应者在NACT前后微钙化的范围与分布密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有微钙化与无微钙化的乳腺癌病例对于NACT反应有差异,无微钙化者较易获得完全缓解。NACT后微钙化的范围和分布密度会出现变化,但该变化与治疗反应及乳腺癌病理分子分型可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