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广东省中医院
[2]佛山市中医院足踝外科,佛山 528000
出处: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后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
摘要:
目的:比较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肌肉、软组织损伤的水平。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后Pilon骨折患者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19~71岁,依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和对照组(改良后内侧入路),分别为21例和22例。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节点血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以评估肌肉、软组织损伤水平。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两组骨折复位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MTP-ROM)、踝关节的活动度(Ankle-ROM)、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19±6)个月,对照组(1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MTP-ROM和Ankle-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AOFAS评分为(88.2±7.8)分,对照组为(84.5±7.6)分,观察组VAS为(0.9±1.0)分,对照组为(1.3±0.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CK、Myo、CRP均较术前提高,但相同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无神经损伤情况,对照组出现2例(9.0%)神经麻痹症状。两组无切口感染、踇趾挛缩等并发症。
结论: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手术视野更好,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不增加对肌肉、软组织的损伤水平,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一种安全入路。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赖志斌,朱永展,邹运璇,等.改良后内侧经踇长屈肌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15):1077-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