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融入中医特色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of insomnia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somnia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2]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睡眠障碍科,广东广州510120
出处:
ISSN: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 慢性失眠 中医 睡眠健康管理

摘要:
目的 观察融入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融入下列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睡"子午觉",食疗及卯时慢跑用于提升人体白天阳气,酉时沐足、穴位贴敷等宁神之法助眠.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症状自评量表(psychological symptom checklist,SCL-90)评估躯体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Epworth嗜睡量表(the 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评估患者的白天精力,睡眠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30)评估患者对睡眠的认知改善情况,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实施结束后各评定1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再次评估PSQI以追踪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1)治疗后患者PSQI总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量表中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6个因子评分方面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睡眠紊乱因子上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患者在DBAS-30总评分及量表中认知结果、睡眠控制、睡眠需求、归因方式及睡眠实践5个因子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ESS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融入中医的睡眠健康管理方式的失眠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白天功能状态及睡眠认知.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2]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睡眠障碍科,广东广州51012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