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基于双光子技术研究电针对糖尿病小鼠肾血管微循环的调控作用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Pubmed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2]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4]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糖尿病 电针 双光子显微镜 肾血管微循环

摘要:
目的:基于双光子显微镜建立肾脏活体成像方法,观察电针“足三里”“胃脘下俞”对糖尿病小鼠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功能、肾小管结构的保护作用,为电针调控糖尿病肾血管微循环提供动态可视化证据。方法:自发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C57BL/KS-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同时将10只db/m同窝小鼠作为对照组。电针组小鼠取双侧“足三里”“胃脘下俞”行电针干预,20 min/次,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6周。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尾静脉取血测量空腹血糖;记录各组小鼠单日单笼排尿情况及饮水量。股静脉注射500 kDa葡聚糖-荧光素,TPM肾脏活体成像法检测小鼠肾小管直径及其周围毛细血管血流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下降的小鼠占比升高,比例为40%,对照组则为0;模型组空腹血糖、排尿量、饮水量均显著升高(P<0.001,P<0.000 1);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00 1,P<0.001);肾小管细胞可见脱落,肾小管直径增大(P<0.000 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体质量下降小鼠占比由40%降至0;空腹血糖、排尿情况及饮水量显著降低(P<0.01,P<0.000 1,P<0.001);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显著升高(P<0.001,P<0.05);肾小管直径缩小(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胃脘下俞”可通过改善肾脏血管微循环障碍,提高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流速来缓解糖尿病引起的肾结构及功能损伤。

基金:
语种:
PubmedID: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