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E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老年骨折科
广东省中医院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广东省中医院
[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4]苏州市永鼎医院
[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正骨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髂后上棘
解剖
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80例干燥人体髋骨标本,以髂后上棘为A点,髂前上棘为B点,坐骨结节为C点,髂棘最高点为D点,耻骨结节为E点,耳状关节面后缘中点为F点,髂后上棘尖端A点的宽度为W0,A点的厚度为H0。髂嵴后部最大宽度为Wmax,其与A点的距离为D0,分别距离A点0.5、1.0、1.5、2.0 cm测量髂嵴的宽度,记为W1、W2、W3、W4,以髂嵴转折部为G点,G点宽度记为W5,分别测量AB,AC,AD,AE,AF,G,CD长度。结果 髂后上棘形态大致分为4型:Ⅰ型“V”形(38.2%),Ⅱ型“U”形(43.2%),Ⅲ型“W”形(11.1%),Ⅳ型“增生型”(7.5%)。Ⅰ型的AB长度显著小于Ⅲ型和Ⅳ型,Ⅰ型的AF距离显著小于Ⅱ型和Ⅲ型,Ⅰ型的W0、W1、H0显著小于Ⅱ型、Ⅲ型、Ⅳ型,Ⅲ型的W0大于Ⅰ型Ⅱ型和Ⅳ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变异,以“U”形为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4095);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海外名师专题(2020A1414010394);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20201910240000337);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老年骨折科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祁冀,李静,王海洲,等.髂后上棘的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2,40(04):37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