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发生脂肪性肝炎的无创诊断模型构建及分析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2]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4]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诊断

摘要:
目的 通过临床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及肝脏弹性成像无创检查手段,基于LASSO及Logistic回归建立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发生脂肪性肝炎的诊断模型,并评估该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MAFLD且完善肝病理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99例,根据肝病理NAS评分将其分为脂肪性肝炎组(n=170)例和无脂肪性肝炎组(n=129)。先后通过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MAFLD发生脂肪性肝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无创诊断模型,利用列线图形式可视化,采用加强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绘制ROC曲线及Calibration曲线,并在MAFLD+NAFLD和MAFLD+cHBVi两个亚组人群中观察模型的诊断效能,并与其他诊断模型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佳诊断因素,构建列线图诊断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进一步采用加强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Calibration曲线显示校准度。结果 两组间BMI、ALT、AST、ADA、ALP、GGT、TBA、TCO2、UA、HbA1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ibroScan方面,两组LSM及CAP比较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病理学方面,两组的纤维化等级、脂肪变积分、小叶炎症积分、气球样变积分及NA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亚组队列方面,MAFLD+NAFLD有、无脂肪性肝炎组分别为63、48例,MAFLD+cHBVi有、无脂肪性肝炎组分别为90、71例。通过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LSM、CAP、BMI、AST是判断MAFLD患者是否发生脂肪性肝炎的最佳诊断因素,并以此构建LCBA模型。LCBA模型结果提示,总MAFLD、MAFLD+NAFLD和MAFLD+cHBVi人群的AUC分别为0.816、0.866、0.764(P值均<0.001),ROC曲线对比显示均优于acNASH、HSI、NFS模型。结论 LCBA模型用于诊断MAFLD患者是否发生脂肪性肝炎的效能稳定,且优于acNASH、HSI、NFS,值得临床推广。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2]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