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腹针联合中药周期疗法治疗肾虚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观察

Therapeutic effects on infertility of ovulation failure in the patients with kidney deficiency treated with abdominal acupuncture and periodic therap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Pubmed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妇科教研室,广东深圳,518000 [2]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广州,510120 [3]北京薄氏腹针医学研究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排卵障碍性不孕 肾虚 腹针 中药 子宫内膜容受性

摘要: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中药周期疗法对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腹针联合中药组(针药组,27例)、腹针组(27例)和克罗米芬联合绒促组(西药组,30例).针药组采用腹针联合中药周期治疗,腹针组采用单纯腹针治疗,西药组采用克罗米芬(CC)及注射用绒促性素(HCG)治疗,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妊娠除外.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卵泡发育情况和子宫内膜厚度、形态,以及月经情况、中医症候评分,统计妊娠率,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均不同程度恢复排卵,针药组排卵率59.3%(16/27),腹针组排卵率55.6%(15/27),西药组排卵率53.3% (16/30),3组间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针药组及腹钎组治疗后围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 0.05),针药组治疗后围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高于西药组(P< 0.05);针药组及腹针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形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形态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针药组及腹针组治疗后月经情况、中医症候评分较治疗前增加(均P< 0.05),针药组治疗后月经情况评分高于西药组(P<0.05),针药组、腹针组治疗后中医蕴候评分高于西药组(均P< 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88.9%(24/27),腹针组为92.6%(25/27),均高于西药组的56.7%(17/30,均P< 0.01).针药组及腹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腹针联合中药周期疗法能改善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月经情况及临床症状,疗效优于CC联合HCG,并能提高排卵率、改善围排卵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以提高受孕率,无不良反应.

基金:
语种:
PubmedID: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妇科教研室,广东深圳,51800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