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1例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作者: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510405
出处:
ISSN:

关键词: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发热 淋巴结肿大 诊断 治疗

摘要:
患者,女,56岁。因反复发热、淋巴结肿大2年,加重1个月于2015年8月7日入院。2年前患者出现发热,关节疼痛,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予对症治疗症状好转,时有反复,曾于外院查左颈淋巴结病理:淋巴结结构破坏,根据免疫组化考虑反应性增生。予泼尼松治疗,后淋巴结消退、体温渐降至正常,减量后淋巴结肿大反复,遂停药。现因反复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散在皮疹、瘙痒,躯干、颜面为主,热退皮疹亦消退,咽痛入院。查血常规示中性粒细胞稍高,降钙素原0.19 ng/ml;红细胞沉降率32 mm/h;铁蛋白>3630.0 pmol/L,hs-CRP 55.1 mg/L;免疫检查:CH5048 U/ml;ANA阳性(+),颗粒型效价1∶100,抗SSA抗体阳性(+);EB病毒抗体:VCA-IgG阳性(+), EBNA IgG阳性(+);余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淋巴结彩色超声:双侧颈部Ⅱ、Ⅲ、Ⅳ、Ⅴ区及锁骨上窝多发淋巴结肿大,部分结构不良,不排除淋巴结炎可能。胸腹部CT提示右侧颈根部、纵隔及双侧腋窝、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脏多发囊肿,脾大;双肾小囊肿。右颈淋巴结病理:CD3(部分+),CD45RO(部分+),CD20(部分+),CD21(生发中心+),KI67(生发中心90%+),CD34(血管+),CD5(部分+),CD15(少数+),CD30(少数),ALK(-),CD68(部分+);原位杂交EBER(-), PSA特染阳性, T细胞、B细胞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阴性。诊断:淋巴组织增生性改变。结合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结果符合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予复方鱼腥草颗粒,配合四黄水蜜、紫金锭外敷,中药汤剂辨证治疗,住院14 d症状好转后出院。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510405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