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
登录
|
帮助
首页
高影响力文章
专家学者
组织机构
临床试验注册
专利标准
指南共识
统计分析
知识图谱
成果统计
标题
作者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关键词
文摘
刊名
ISSN
WOS号
PMID
DOI
检索
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斡旋中土、升清降浊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13
|
导出
|
链接全文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期刊
文章类型:
作者:
邓贤斌[1]
*
;
葛小苏[2]
;
张锦祥[1]
;
孙良生[1]
;
颜芳[1]
;
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广东广州510370
广东省中医院
[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510095
出处:
新中医.2014,46(11):237-239.
DOI:
10.13457/j.cnki.jncm.2014.11.094
ISSN:
0256-7415
关键词:
斡旋中土
升清降浊
脾胃
临床应用
摘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据临床所见,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无不由阴阳反作、升降逆乱所致,而其中,脾胃位居中土,乃升清降浊之枢纽,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在人体的气机升降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临证中,若能善于运用斡旋中土之法——升脾之清阳,降胃之浊阴,往往能使诸多疾病迎刃而解.兹举数例,以证之于同道.
语种:
中文
第一作者:
邓贤斌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广东广州510370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邓贤斌,葛小苏,张锦祥,等.斡旋中土、升清降浊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4,46(11):237-239.
相关文献
[1]浅谈“河图时空观”对脾胃升降理论的影响
[2]浅谈益气升清降浊法论治清阳不升之脑髓病
[3]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血浊的转输
[4]升清降浊法论治幽门梗阻探析
[5]升清降浊法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
[6]清浊在中风病中的运用
[7]许尤佳运用"斡旋中土"法辨治儿科疾病经验
[8]降浊升清法对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9]华荣从“脏腑清浊气乱”理论论治眩晕经验
[10]降浊升清颗粒对术后疲劳大鼠模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