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文章类型:
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广东省中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
再灌注治疗
证候要素
演变规律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围再灌注治疗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变化规律,为AMI再灌注治疗后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 制定AMI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选择拟行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观察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时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证候要素的分布频次和变化特征.结果 共纳入218例AMI患者,其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11例,溶栓治疗7例.再灌注治疗前中医证候频次依次为:血瘀证(98.62%)>气虚证(80.28%)>痰浊证(77.52%)>阴虚证(14.68%)>阳虚证(6.88%)>寒凝证(2.75%)>气滞证(2.29%);治疗后1 d中医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证(90.37%)>血瘀证(76.61%)>痰浊证(74.77%)>阴虚证(14.68%)>阳虚证(10.09%)>寒凝证(3.21%)>气滞证(1.83%);治疗后3 d中医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证(85.78%)>痰浊证(50.50%)>血瘀证(47.71%)>阴虚证(16.97%)>阳虚证(8.72%)>寒凝证(1.38%)>气滞证(0.92%).与治疗前比较,再灌注治疗后3 d气虚证明显增多,血瘀证、痰浊证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虚证、阴虚证、寒凝证、气滞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再灌注治疗具有中医活血、化痰的作用,气虚是AMI再灌注治疗后的主要证候.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专项基金(200707004)
基金编号:
200707004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王磊,何健卓,张军,等.218例急性心肌梗死围再灌注期中医证候要素变化规律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5):26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