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
文章类型:
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105
广东省中医院
[2]汕头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广东省汕头市,515031
[3]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
出处: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8):669-672.
ISSN:
1007-3949
关键词:
内科学
心肌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心功能
基因治疗
兔
摘要:
目的 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相结合治疗兔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在心肌梗死后2周取107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移植后4周测定心功能,梗死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及计数,进行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血流动力学比较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各项参数明显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梗死区BrdU阳性细胞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61.24±8.51个/视野比44.21±7.68个/视野, P<0.01);梗死区血管的数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48.75±7.96个/视野)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33.08±6.12个/视野, 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29.98±8.04个/视野, P<0.01)和心肌梗死组(18.32±3.88个/视野,P<0.01).结论 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兔心肌梗死后的心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可能是通过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及改善梗死区的血供而起作用的.
第一作者:
盛小刚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广东省广州市,510105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盛小刚,宋卉,冯建章,等.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8):66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