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肝硬化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候要素关系的探讨

Explorat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ic changes and elements of TCM pattern in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diagnosed with morphologic diagnosis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珠海,519015 [2]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中医证候 肝硬化 形态学诊断

摘要:
目的:以肝硬化形态学病理诊断的金标准为基础,对其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形态学改变与中医证候关系的探讨,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方法,直接对肝脏进行肝硬化形态学诊断(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橘皮样变);同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诊断(主证、证候要素).结果:本组腹腔镜确诊的肝硬化患者中,①临床诊断符合率为45.16%;②中医主证中肝气郁结占19.35%(主要见于小结节型)、脾虚湿盛占12.90%、湿热内蕴占32.26%(可见于各型)、肝肾阴虚占9.68%、脾肾阳虚为0、血瘀证占25.81%(主要见于大结节型);③中医证候要素中,郁、瘀各型中均多见,湿、热稍少,但也可见于各型中,虚证主要出现于久病者(尤其是阳虚、阴虚),更相对集中于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结论:①橘皮样变、小结节型的早期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漏诊率较高;②"瘀"提示病情可能已进入肝硬化的阶段(开始有形态学改变);"郁"可能与疾病本身的心理负担有关,也可能是肝硬化病理状态的反映;"湿"、"热"与疾病的活动、进展有关;"虚证"表明疾病已久;③治疗上应注重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日久应兼顾肝肾之阴或脾肾之阳.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消化内科,广东,珠海,519015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