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乳腺纤维瘤病的X线、磁共振影像表现及特征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影像科,广东广州,510120 [2]广东省中医院病理科,广东广州,510120
出处:
ISSN:

关键词: 乳腺纤维瘤病 磁共振成像 病灶 弥散加强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筋膜尾征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纤维瘤病(BF)的X线、磁共振(MR)影像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且术前均行X线、MR检查的15例BF患者的资料,包括病灶部位、X线和MR形态特征及强化特点、血流动力学特征。分析BF的影像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 15例患者共17个病灶, 1例为双侧发病(双乳各1个病灶), 1例单乳2个病灶;中位年龄31岁; 9例病灶位于乳腺腺体内, 5例(共7个病灶)靠近胸壁, 1例病灶位于乳头-乳晕复合体。17个病灶的X线显示合并结构扭曲10例,边缘毛刺样改变8例,均未见钙化。15个病灶MR增强扫描表现为结节或肿块, 14个病灶边缘不规则, 8个病灶可见毛刺样强化, 5个病灶可见“筋膜尾征”。病灶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或混杂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1.25×10-3 mm2/s;增强后时间-信号强化曲线(TIC)为Ⅰ型(上升型)或Ⅱ型(平台型)。结论 BF发生在腺体内多呈肿块样,若累及浅、深层筋膜组织,则X线上多合并结构扭曲及毛刺样改变,易误诊为恶性病变。MR上多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可见“筋膜尾征”, ADC值及动态增强TIC多提示良性病变,对明确诊断价值较大。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影像科,广东广州,510120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