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
内皮素水平和血压,以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 - 10/2005-04在中山大学省级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
①选用清洁级健康Wistar 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80~300 g。按随机数
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仅
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
+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松夹再灌注2h;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双
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并切断+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松夹再灌注2h。
迷走神经刺激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断+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及再
灌注开始时均采用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处理系统以5V,2ms和1Hz
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左迷走神经干远端20min。②在大鼠肠缺血再灌
注2h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内皮素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
检测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
化。对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判定:0~9分,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
于迷走神经刺激前,夹闭0,30 min,再灌注0,30,60,90, 120 min记录,
平均动脉压.③多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变化:肠缺血
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
[(22.42+9.62).(24.66+10.10),(36.34+ 10.81),(52.08+19.25) μmol/L,P < 0.05]。
②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缺血再灌
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270.49+75.43).(170.04+56.30),(190.73
+62.85),(200.04+65.21) ng/L,P< 0.05]。③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比较:
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
刺激组(0.11 +0.04,0.12+0.04,0.23+0.10,0.18+0.07,P < 0.05),对照组明显
高于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④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结
果: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的肠黏膜结构受损最严
重,迷走神经刺激组可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⑤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评
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低于肠缺血再灌
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5.3+0.9),(6.4土19),(7.0+1.2)分,P < 0.05]。
⑥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稳。而在再灌注期,
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迷走
神经刺激组较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能更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P<O.05)。
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减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失衡,从而改
善脏器微循环并延缓血压的下降,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