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观察早期针刺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脑水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
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将64 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12 分患者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每组
32 例。西药组采用常规脱水降颅压、神经营养等基础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取血
海、太溪、丰隆、阴陵泉、足三里等,每天1 次,6 d 为一疗程,两疗程间隔1 d,共治疗4 个疗程。于治疗前及
治疗7、14、21、28 d 时进行GCS 评分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苏醒时间;治疗后90 d 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观察,统计病死率与有效生存率;于治疗前,治疗14、21、28 d 时及治疗后90 d 随访进行Barthel 生活指
数(BI)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7、14、21、28 天时进行头颅CT 或MR 扫描,计算脑水肿指数(BEI);于治
疗前及治疗3、7、14 d 时检测血浆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神经肽Y(NPY)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1)两组治疗过程中GCS 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治疗28 d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
疗28 d GCS 评分及平均苏醒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随访90 d 时针药组病死率为
6.3%(2/32),西药组为9.4%(3/32,P>0.05);而有效生存率针药组为81.3%(26/32),高于西药组的59.4%(19/32,
P<0.05)。(3)治疗28 d 及随访90 d 时两组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且针药组优于西药组(均P<
0.05)。(4)治疗14、21、28 d 时两组BEI 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14 d 时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
显(P<0.05)。(5)治疗7、14 d 时两组血浆IL-6、NPY、NO 含量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7 d 时针药
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早期介入针刺可减轻患者脑水肿,改善预后,
针药结合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针刺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