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nd Spinopelvic Sagittal Parameters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nal Fixation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510405 [2]广东省中医院骨一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 邻近节段退变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相关性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纳入符合标准的因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36~85岁,平均(63.6±8.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手术疗效,分别测量手术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了解退变情况,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术前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对上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6.2个月,共有34例患者邻近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发生率为40.48%.其中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与无退变组的LL在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的术前PI,术前△PILL均大于无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I,术前△PILL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呈显著正相关(r=0.572,r=0.738).结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前PI及△PILL越大的患者,术后更易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510405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