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脑脉解痉汤减少微血栓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研究

Naomai Jiejing Decoction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in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 510120
出处:
ISSN: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颅内动脉瘤 脑脉解痉汤

摘要:
目的:探讨专方脑脉解痉汤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围术期DCI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术前予基础治疗+尼莫地平+脑脉解痉汤1号方;术后予基础治疗+尼莫地平+脑脉解痉汤2号方。对照组:基础治疗+尼莫地平。比较各组入院3 d、7 d、14 d 时DCI发生率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微血栓数目、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二磷酸腺苷(ADP)水平;出院时、90 d 后的改良 Rankin 量表(mRS)评分以及总体死亡率。结果14 d时评价56例,死亡4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2例90 d随访终点评价病例数为54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6例),失访1例,死亡1例,均为对照组患者。治疗组DCI发生率、NIHSS评分、微血栓数目在7 d、14 d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7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F水平在7 d、14 d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 ADP水平在7 d、14 d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计死亡5例,其中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脑脉解痉汤结合常规西医治疗能够抑制PAF及ADP活性,减少微血栓的形成,降低aSAH 患者DCI发生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改善预后。

基金:

基金编号: KAB111112K14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东省中医院 510120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