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特发性膜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Clinical and Pathology Features of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with 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小管间质损伤 临床 病理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自2010年9月~ 2016年12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并具有较完整临床资料的329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其中根据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为4组,0级(52例)、Ⅰ级(246例)、Ⅱ级(22例)、Ⅲ级(9例),各组两两比较,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发性膜性肾病占特发性膜性肾病的84.2%,与0级相比,Ⅰ、Ⅱ、Ⅲ级男性患者比例较高、发病年龄较大(P<0.05);各等级高血压病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0级比较,Ⅱ、Ⅲ级病程更长(P<0.05),Alb、eGFR水平较低(P<0.05),Scr、BUN、24h尿蛋白水平更高(P<0.05);Ⅰ、Ⅱ、Ⅲ级肾小血管病变所占比例较0级更高(P均< 0.005);病理分期以Ⅱ期为主,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病程、Scr及肾小血管病变是特发性膜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更重,病理特点表现在肾小血管病变更显著,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高血压病史、病程及肾小血管病变为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肌酐水平可间接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程度.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510405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018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645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广东省中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